在「建構農業經營管理輔導示範制度」計畫之中,農委會以各區農業改良場專家以及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群組成專業輔導團隊,以凝聚共識、競爭提升為目標,搭配「農民團體經濟事業發展策略共識營」計畫,為參與計畫的農民團體規劃出密集共識研討課程。本中心的顧問群包括吳肇懿顧問、李俊賢顧問、劉武顧問及楊榮傑顧問,定期至農會、合作社及超市進行輔導,不論是生產流程、動線規劃,只要是農會提出執行困難之處都給予了更適切之建議。 在地特色 發揚農會事業 由於各個農會因著地域、特色的不同,必然對農會未來有不同發展的可能。位居阿里山進出口的番路鄉農會,計畫將柿餅、青皮椪柑經營成地方特色;人口只有12.5萬人的關西鎮農會以成為當地農產通路為目標,盡全力發展農民市場,假日營業額可達30萬以上;位於台中縣的大甲鎮農會將芋頭納入發展重點,其芋頭加工廠已通過ISO 22000品質認證,行銷重點擺在結合宗教聖地(大甲鎮瀾宮)、休閒娛樂及量販通路拓展,希望讓國人能吃到品質最好的芋角;以三星蔥聞名全台的宜蘭縣三星地區農會,則選在今年動工興建農特產品物流中心,並把三星蔥納入設計藍圖,成功註冊「三星上將」、「蔥明」、「三星翠玉」、及「蔥滿勝蒜」等商標,走品牌農產品路線;獅潭鄉農會在全國知名度不算高,產草莓但知名度不如大湖,加上今年又逢祝融之災,但農會充滿信心認為獅潭鄉農會將以桂竹筍農及柑橘醬的製作讓全國人民驚艷;竹北市農會今年則發展線上購物平台,結合訂貨、宅配行銷手法,提供消費者最新鮮產品;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每月定期生產420噸杏鮑菇太空包,今年要增設廢包處理場,不僅省下0.5元/包處理費,也將廢料變黃金,成為收入來源之ㄧ;有「美人腿」故鄉之稱的埔里鎮,茭白筍質量均為全國第一,今年配合國道六號全線通車,將轉型成花卉中心運銷玫瑰;壽豐鄉農會則啟動有機休閒農業園區計畫,將地方產業進一步整合,要帶給國人東台灣的全新體驗;南台灣的枋寮盛產蓮霧及芒果,今年成立外銷供果園已簽約供貨外銷大陸及日本;台灣農漁會超市中心是為通路系統,以7-11模式整合供貨端,盼望把農產品的餅做大,讓特色農產品及供應農家能在其體系下,共創雙贏。 創新流程 創造商機 商業週刊第1010期以製作「越簡單,越難」專題,文中介紹坐落於台中縣大里市的佳美食品,它是目前全球蔬果汁種類最多的蔬果汁代工霸王,也發展出自己的一套中心跟衛星工廠體系。舉例來說,水果受限於自然環境影響,有產地(區)、產期,甚至還衍伸出可觀的運費,佳美除平常收購水果外,也把榨汁工廠設計成可以隨時組裝、拆卸,並能就近在產地設廠,以便更快的取得最新鮮的果汁。此外,品牌廠商主要負責行銷工作找出市場需求,佳美負責開發新產品;他們更建立了一組氣象團隊,進而預測及了解全世界水果產量,以擬定水果採購數量,最後,更研發出封存新鮮果汁的技術能力,以完成穩定供應各個飲料廠商需求。有生產者、供應商、流程設計加上市場需求,就是一門好生意。由此可看出,傳統農業只要找到一個施力點,配合整個大環境找出市場需求,盡全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像針一樣集中在一點上面,就能有大效果。 經營管理體系 擴充台灣農業質量 「競合策略」一書開宗明義表示,「創造價值的本質是合作,爭取價值的本質是競爭。為創造價值,人們不可能單獨行動,他們必須彼此互相依賴;為創造價值,公司必須和顧客、供應商、員工及許多他人結合,這是開拓新的市場和擴大現有市場的方法。」任何產業皆是如此,「在做餅的時候,商場是合作;在分餅的時候,商場事戰爭」,受輔導的農民團體有各自願景與規劃,其最後目的是讓「農業的餅做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廖安定處長於期末研討會也提及,「即使有目標及遠景,整合時間長達3~5年,尤其是農業短期有具體成效是非常困難的」,但傳統農業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必然有火花出現,農會只要肯踏出第一步,未來就有改變的機會。
By農業創新組 許欽賢